top of page

香港失業數據微升不減請人難:中小企困局背後的結構性挑戰

  • 端木站長
  • 8月22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9月29日

從幾組勞動力數據看香港中小企面對的挑戰

文字寫了,香港失業數據微升不減請人難:中小企困局背後的結構性挑戰。右下角有圖背景為圖表有四人在討論。

內容目錄


| 數據升溫,人才卻難尋


香港政府統計處近日公布了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,經季節性調整,2025年2月至4月份的失業率較今年1至3月的失業率上升了0.2%,高於市場預期。同時,就業不足率亦同步上升了0.2%。儘管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輕微上升,但中小企僱主無法受惠,不少中小企僱主仍面對招聘困難和工資上升的問題困擾。本文試圖從政府統計處的一些數據解釋這現象。



失業率與勞動人口總數

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,經季節性調整後,2025年1至3月的失業率為3.2%,上升至今年2至4月的3.4%。就業不足率亦由今年1至3月的1.1%,上升至今年2至4月的1.3%,同樣上升了0.2%。


通常失業率上升會增加勞工供應,企業應更容易招聘員工,工資也應該停止上漲。然而,部分中小企老闆卻表示仍然面對招聘困難,到底是為甚麼呢?那便要從失業率的計法講起。


失業率 = 失業人數 ÷ 勞動力總數 × 100 %


失業率的變化除了受到失業人數的影響外,還與勞動力總數息息相關。如果勞動力總數下降,失業率則可能上升,但實際上整體勞動力供應是減少了,少了人工作,自然會造成招聘難及工資無法下降。


那麼香港的勞動力總數又有甚麼變化呢?看看統計處的數字便知曉。根據統計處的數據,2025年第一季的勞動人口為 3,815,500,比 2024年第四季的 3,832,400 減少了 16,900人。此外,與 2020年6至8月的勞動人口 3,888,800相比,當前的勞動人少了 73,300人。

 


失業率與行業分佈

值得注意的是,3.2%的失業率僅是整體數據,不同行業的失業率差異顯著。2025年第一季,建造業和住宿及膳食服務的失業率均達到5.0%,顯示地產發展的前景不樂觀,餐飲業也面臨結業潮。而製造業(3.4%)、零售(4.3%)及資訊與通訊(4.1%)的失業率同樣偏高。就業不足率也集中在建造業方面(4%),其他行業均為1.5%或以下。


然而,一些行業的失業率卻相對較低,幾乎達到全面就業的狀態,包括進出口貿易及批發(2.9%)、郵政及速遞活動(2.9%)、金融(2.6%)、保險(1.5%)、地產(1.7%)及公共行政、社會及個人服務(1.4%)。這顯示高失業率主要集中在部分行業,而其他中小企業則仍面臨人手不足和工資高企的問題。



失業率與年齡劃分

但若以年齡組別來分,失業率的差異卻十分驚人。據統計處資料,2025年第一季失業率最高的年齡組別是15 - 19歲(9.7%)以及20 - 24歲(9.3%),這些年輕人往往剛畢業,生產力相對較弱,經驗相對不足。


有趣的是失業率與年齡呈相反方向發展,隨著年齡上升,失業率隨之而下降。 25 - 29歲的失業率為5.4%,30 - 34歲為3.6%,40 - 44歲為2.7%,再到45 - 49年齡組別,其失業率為3.3%。顯然對僱主來說,具經驗、富生產力的員工在招聘中仍面臨挑戰。



香港就業市場的結構性挑戰

1. 青年就業困境

青年失業率長期高於整體水平,出現高學歷低就業狀況。部分未受專科訓練的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;而部分專科畢業生因行業收縮(如廣告設計、酒店管理)再被迫從事其他低技能工作,導致就業品質下降。


以往經濟環境理想時,僱主較願意花點金錢和時間去培養剛畢業的年青人,但經濟轉差時,僱主只能聘用可立即提高生產力的員工。


2. 中高齡勞動者轉型困難

隨著某些行業收縮,為減輕經營成本,許多企業裁員,中年員工首當其衝。這些資深員工雖然經驗豐富,但因社會迅速發展而出現技術滯後,難以適應數碼轉型,重新就業難度增加。


3. 行業發展不均導致性別失業率差距

受惠於遊客數字上升,一些偏向聘請女性的服務業相關職位出現招聘困難,而以男性為主導的建造業因地產市場下滑面臨高失業率,這些行業發展不均導致性別就業率出現差距。男性的失業率為3.8%,而女性則為2.6%,顯示出行業發展不均影響性別就業率。



對香港中小企業的影響

1. 人力資源挑戰

因部分行業的失業率偏低,甚至達至全民就業的情況,這些中小企面臨招聘難和留人的雙重困境。中小企業需提高薪資和福利以吸引人才,但青年員工經驗不足且流動性高,培訓成本增加。中高年員工雖然供應充足,但技能錯配問題仍未能解決。


2. 經營成本壓力

由於部分行業勞工供應不足,人才爭奪戰推高薪酬,進而壓縮中小企業的利潤。此外,政府對各行業的規管加強,如最低工資調整、職業安全法規、取消強積金對沖等,均增加了中小企業的合規成本,進一步加重了其經營負擔。


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僅供一般資訊參考,並不構成具體建議或專業諮詢。若遇特殊問題,建議直接向有關機構查詢最新詳情,或諮詢專業人士以獲取準確的建議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