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老闆犯錯,員工犯錯,怎麼辦? — 化「危機」為「轉機」,建立勇於認錯的企業文化

  • 端木站長
  • 10月22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錯誤不是終點,而是企業進化的起點

縮圖内顯示字句:建立勇於認錯的企業文化,老闆犯錯,員工犯錯,怎麼辦? — 化「危機」為「轉機」,文字旁有插圖是一群人圍坐在桌前討論。背景有淡色圖案,情境積極正面。

| 從錯誤出發的企業智慧


在香港這個瞬息萬變的商業都市,中小企老闆們每天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。從市場推廣、客戶服務到資金周轉,每一個環節都如履薄冰。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,「犯錯」似乎是一個可怕的行為,它往往與損失、無能,甚至是「冇面」劃上等號。然而,任何成功的企業家都會告訴你,錯誤並非終點,而是通往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踏腳石。



錯誤的教訓:老闆的真實故事

早前,公司老闆向我們分享了他的一次犯錯經驗。由於公司一向使用某款軟件來協助工作,老闆為了改善工作流程,決定對該軟件進行一些步驟的改寫,這個過程持續了將近一個月。他希望能儘快完成這項工作,然後再處理其他任務。


同時,該軟件也進行了改版,部分按鍵位置被重新排列。當老闆終於完成修改後,因為他對這軟件操作十分熟悉,充滿信心,卻未仔細查看下便按下了儲存鍵,殊不知新版本將刪除鍵移到了原來儲存鍵的位置。加上其他一連串的巧合下,把原先檔案完全刪除了,即使老闆用盡他所知的方法,仍無法把檔案復原。因為時差的關係,位於美國的軟件公司支援部尚未開工,無助之下,老闆心想一個月的努力付諸流水,心情頓時跌入谷底。


於是,他決定暫時放下這個問題,讓自己冷靜一下,先去吃飯再說。那一餐吃得格外沉重,但隨著進餐後心情的稍為舒緩,老闆再嘗試用不同的方法,最終在美國公司回覆之前,成功自行復原了檔案。


一般情況下,做老闆鮮少會會向員工分享這類「低級錯誤」,但我的老闆卻毫不介意向下屬敞開心扉,這源於他的一些信念:


人皆有錯:老闆希望公司能建立一個容錯文化,鼓勵員工不怕犯錯,但要能認識到錯誤並及時上報。這樣,反而能把問題及早改善,減少公司的進一步損失。


錯誤即成本:老闆認為,犯錯總會帶來損失,而損失就是成本。在商業運作中,沒有理由在付出成本的同時卻沒有任何收益。因此,分享犯錯的經驗能幫助其他同事避免重蹈覆轍,這便是公司的收益所在。


謹慎面對熟悉的事物:老闆希望大家明白,越是熟悉且有信心的事情,心態上往往會變得輕率,這樣更容易犯錯。因此,他鼓勵大家保持謹慎的心態。


冷靜應對錯誤:在犯錯後,保持冷靜,讓自己暫時抽離,能更有機會找到解決方案。



犯錯是常態,不是例外

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核心認知:任何人都會犯錯,不論是剛入職的年輕員工,還是身經百戰的你自己,在決策和執行過程中,都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。我們環顧四周,小如老闆誤刪檔案,大如新世界集團背負重債,恒生銀行的過度借貸帶來的潛在壞賬風險,甚至政府物流署誤購山寨水,或是最近發生的「AIA熱氣球節」沒氣球體驗等,都顯示在決策和執行上大家都有機會犯錯。創業本身就充滿了挑戰與變數,將錯誤視為提升能力的機會,是企業家最重要的特質之一。相反,如果你的企業從未犯錯,那可能只意味著一件事:你和你的團隊安於現狀,不敢嘗試新事物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不創新、不犯錯,才是最大的風險。



犯錯後的黃金法則:從心態到行動

當錯誤不幸發生時,最關鍵的不是追究「誰的錯」,而是如何應對。犯錯後的首72小時是處理危機的黃金時間,以下的心態和行動指南至關重要。


第一階段:調整心態,穩住陣腳

保持冷靜,切忌情緒化:作為領導者,你的反應直接影響整個團隊的士氣。憤怒、指責或恐慌只會讓情況惡化。深呼吸,告訴自己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,而不是一場審判。


坦誠面對,拒絕隱瞞或諉過:試圖隱藏錯誤,最終只會讓小問題演變成大災難。鼓勵員工在第一時間上報問題,並建立一個「報錯無罪,上報有理」的文化。坦誠不僅能更快地找到解決方案,更能鞏固團隊內部的信任。


將「問責」轉為「解決問題」:傳統的管理思維著重立即找出犯錯的人並加以懲罰。然而,更具建設性的做法是,將焦點從「Who」轉向「What」和「How」——「發生了什麼事?」、「我們可以如何立即補救?」、「如何防止它再次發生?」。


第二階段:果斷行動,減少損失

第一步:「止血」——控制損害:立即採取行動,阻止錯誤的影響擴大。例如,如果是產品質量問題,應馬上暫停出貨;如果是公關危機,應立即發佈初步聲明,控制輿論。


第二步:「評估」——全面了解狀況:冷靜下來後,與團隊一起全面評估錯誤造成的影響,包括財務損失、客戶流失風險、品牌聲譽損害等。準確的評估是制定有效補救措施的基礎。


第三步:「溝通」——坦誠是最好的策略:根據評估結果,決定需要向哪些持份者進行溝通。

對內向全體員工清晰說明情況、公司的應對方案以及未來的預防措施,穩定軍心。如果錯誤影響到客戶或合作夥伴,主動、真誠地溝通至關重要。承認錯誤,解釋原因,並提供有誠意的補償或解決方案,往往能贏回對方的信任。


第四步:「補救」——制定周詳的解決方案:與團隊集思廣益,制定具體、可行的補救計劃,並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和完成時限。



從錯誤中成長:建立學習型組織

錯誤最大的價值,在於它提供的學習機會。如果只是處理了單次事件而沒有從中學習,那麼所付出的代價就白費了。因此,在事件平息後,召集相關人員開一個不追究個人責任的檢討會或小小的分享。會議的唯一目的是客觀分析:


事實經過:發生了什麼?


根本原因:為什麼會發生?(盡量避免歸咎於「某人不小心」,而是深挖流程、系統或資源上的漏洞)


經驗教訓:我們學到了什麼?


改進措施:我們如何更新流程或工具,以防止同類錯誤再次發生?


建立「錯誤檔案庫」:將每次犯錯的經過、原因分析和改進措施記錄在案,形成公司的內部知識庫。這份檔案不僅是新員工培訓的寶貴教材,也是公司持續優化運營的依據。


老闆以身作則,分享失敗:作為老闆,如果你能公開分享自己過去犯過的錯誤,以及從中學到的教訓,會極大地鼓勵員工坦誠面對自己的錯誤。這種以身作則的態度,是塑造「不怕犯錯,勇於創新」企業文化的關鍵。



結語

犯錯是創業旅程中不可避免的風景,不少大小企業家都曾遇過。正面地看待犯錯,把每一次犯錯,都當作是一次深入了解市場、優化工作流程、鍛鍊團隊和磨礪自己的絕佳機會。當你和你的團隊能夠坦然面對錯誤,並從中不斷學習和成長時,你的企業將會建立起最堅固的核心競爭力,走向更長遠的成功。


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僅供一般參考,如有具體情況,建議諮詢專業人士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