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職場的微妙平衡,如何看待員工犯錯?

端木站長

錯誤:成長的契機還是管理的挑戰?

職場的微妙平衡,考驗各位上司老闆們的一道難題,如何看待錯誤?如何處理錯誤?

內容目錄


| 是否所有錯誤仍成功之母?


不同的中少企的老闆各有擅長,有的精於市場推廣,有的精於本業技術,但一說到管理下屬,大家都面對同一痛苦。雖說商管課本上都有不少管理員工的理論和個案,但事實上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性格,面對不同的員工,就難言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。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員工犯錯。



何謂錯誤?

要準確地針對問題,首要做的就是釐清問題,清楚界定所要討論的概念,亦即要弄清楚甚麼是錯誤,是純粹錯誤,還是只與個人的喜惡或處事方式不同。


先說說筆者個人的一個經驗,話說筆者出道時,自問是一個十分隨和的人,會遷就別人,而事實上筆者亦和同事上司相處得十分融洽。在一次閒談時,即將退休的上司給我提點,指出我有時會十分執著,堅持己見,不接受別人意見,好衝鋒陷陣,當時筆者才驚覺自己從未察覺的另一面。上司還說有數次心中並不同意筆者的某些處事方法和建議,但考慮到筆者的性格,也就沒有開聲而讓筆者按照自己方式行事。筆者有幸,遇到這位寬容的上司,不怕讓員工犯錯,讓員工按照自己所想所信的方式行事。而也就因為這位上司的寬容,成就了筆者日後處事的自信,不怕犯錯會受責,以及勇於向前闖的性格。



「錯誤」真的是錯誤嗎?

高人看大局,我的那位上司是高人,他當然明白一些小冒險、小錯誤並不會對公司構成危害,相反,這些經歷對培養員工有莫大益處,於是放手讓我「自把自為」。可惜不是每一位上司都有像他的胸襟,筆者亦見過一些上司慣於微觀管理(Micro management),往往出現過度監管,忽略長遠目標,太注視員工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心中所訂的方式、細節和流程,稍有不符,便批評員工,指員工犯錯,結果扼殺了員工的主動和創意,而很多時這些上司所認為的錯誤並不是真的錯誤,只是一些不符合他自己看法的行為而已。


另外,很多時錯誤並不是錯的,有時讓員工犯錯往往利多於弊。首先,要是員工真的犯了錯,但是因為這是員工自身的經歷,犯錯後,員工自會更好地記著,日後再犯的機會便會較少,比起上司事前不斷絮絮叨叨來得有效得多,畢竟,我們自小都是從跌跌碰碰(trial and error)中成長。另一方面,如果你放權員工,員工行事自會更謹慎,避免犯錯。相反,如果上司過份注重細節,員工只會事事跟足上司的指示,避免犯錯受責;因為跟足上司指示,出錯時錯誤的便是上司本人,(這點相信公務員最為熟悉),結果便造就到員工不用帶腦袋返工。



不同錯誤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

當然筆者並不是說上司應該完全接納所有的錯誤,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」。任何情況,不要輕視小事,小中有大,積小亦成大。有時,一些小小的錯誤便足以星火燎原,做成重大破壞。但對不同情況、不同員工,應有技巧地採取不同的方式去處理。


不同種類的錯誤


1. 不應該發生的錯誤

這種錯誤又稱為低級錯誤,純粹是員工疏懶大意、未盡本份而引致,例如報價單出錯,忘記交賬單等,這些錯誤應嚴肅問責,一則杜絕這些失責行為再次發生,二則讓其他同事引以為鑑。當然,這此低級錯誤或許顯示公司一些程序上有未善之處,也許應藉此找出潛藏問題而加以改善。

2. 有學習價值的錯誤

每次遇有重大意外,政府都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找出問題所在,再作出改善建議,避免同類事件再度發生。另外,如果出現一些重大死亡事故,政府也會進行死因研究,找出死因,再作防範建議。每次錯誤,不多不少會給公司帶來損失,而損失既成,便不要放過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,讓該次錯誤所引致的損失成為改善公司、協助公司發展的學費,把成本化成公司重要的資產。

3. 成功過程中的錯誤

在創新過程中,總不免會犯錯,會遇到失敗。公司應把這些錯誤計作成本,鼓勵員工勇於嘗試,特別是一些創新的行業,更必須承擔出錯的風險,把前期的錯誤當作是成本的一部份。如果上司一開始便要求零風險、零錯誤,很大可能,員工交出的只是依照原有思路製作出來的舊東西,不可能出現創新意念或產品。



可見錯誤並不是鐵餅一塊,可以是公司成功的前奏,可以是員工成長過程的一部份,或許根本不是錯誤,而是員工和自己的想法不同而矣。當然亦有機會是大牆崩塌前的一道裂縫,必須快速修補。如何看待錯誤?如何處理錯誤?是考驗各位上司老闆們的一道難題。

Komentáře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