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國家安全法對香港中小企的潛在影響 — 香港中小企老闆必讀的美國制裁風險指南
- 端木站長
- 3天前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政治角力成為營商變數,企業如何穩住營運根基

| 無聲的制裁,無形的風險
近日新聞傳來一則令人擔心的訊息,就是香港電訊(6823)或會遭到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(FCC)以關注國家安全為由,阻止連接當地市場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表示,將會撤銷香港電訊在美國經營國際及本地電訊資格,並已經向香港電訊發出指令。委員會指香港電訊與中國聯通有關連,而聯通已經被列入撤銷資格名單。今次決定是確保安全,並會繼續保護美國網絡,避免受到外國敵對滲透。執筆時尚未知香港電訊將如何應對。
「覆巢之下無完卵」,在中美兩國大國博弈下,不單止大型企業,甚至連香港一般中小企,也會面臨無遠弗屆的影響。本文嘗試整理一些重要資訊,讓各中小企老闆心理先有準備,避免誤觸陷阱,或當無辜惹禍時也懂得應對。
先理解甚麼是「美國國家安全法」
美國並沒有一部單一的《國家安全法》直接針對香港的中小企,而是通常指一系列的法律、行政命令和政策的總稱,其核心是透過金融、貿易和技術限制,來應對美國認定的「國家安全」與「香港自治權受侵蝕」的問題,通常指以下幾個關鍵的法規:
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》(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, HKHRDA):授權美國政府對其認定的、需為侵犯香港人權負責的個人實施制裁。
《香港自治法》(Hong Kong Autonomy Act, HKAA):這是影響最廣泛的法規之一。它不僅授權制裁「未能履行《中英聯合聲明》和《基本法》對港人義務」的個人和實體,更重要的是,它授權實施「二級制裁」(Secondary Sanctions),即制裁與上述被制裁者有「重大資金往來」(Significant Transaction) 的外國金融機構(例如銀行)。
第13936號行政命令 (Executive Order 13936):由時任總統特朗普簽署,終止了香港的特殊待遇地位,並為制裁涉及壓制香港自由的個人和實體提供了法律基礎。
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 (OFAC) 的制裁名單:OFAC負責管理和執行經濟制裁。其最主要的「特別指定國民和被封鎖人員名單」(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 and Blocked Persons List, SDN List) 是所有企業(包括香港中小企)必須高度關注的名單。任何美國人(個人、公司、銀行)被嚴格禁止與SDN名單上的對象進行任何交易。

美國制裁會影響香港中小企嗎?
一般人可能覺得「制裁」只是針對大企業或政府官員的事,與我等小公司無關,有何干?事實上,美國針對香港實施的一系列法規,正像一張無形的大網,透過銀行、供應鏈和科技服務,悄悄地籠罩著每一間香港公司,特別是我們這些資源有限的中小企。
最大危機:你的銀行戶口可能隨時「被消失」
這是所有中小企老闆的惡夢,大家可能沒做錯任何事,但你的銀行戶口卻可能突然被凍結甚至關閉。為什麼?原因在於美國的一項叫做「二級制裁」(Secondary Sanctions) 的武器。簡單來說:
美國有一個「黑名單」(正式名稱是 SDN List),上面有被制裁的個人和公司。美國法律規定,任何美國銀行都不能和「黑名單」上的人做生意。如果任何一間非美國銀行(包括你正在使用的香港銀行)被發現與「黑名單」上的對象有「重大資金往來」,這間銀行自己也可能被美國制裁,例如被踢出美元系統,後果不堪設想。
為了自保,全球的銀行都採取了「寧可殺錯,不可放過」的極端謹慎態度。這對你的影響是:
開戶難過登天:銀行會像查家宅一樣審查你的股東、董事背景和業務夥伴,確保你和「黑名單」沒有任何一丁點關係。
戶口突遭關閉:即使是老客戶,銀行也會定期掃描你的交易記錄。如果發現你的客戶、供應商,甚至是客戶的客戶,與「黑名單」有關聯,銀行為免惹禍上身,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關閉你的戶口。
匯款延誤或被拒:每一筆跨境匯款(特別是美元)都會被層層審查。任何可疑字眼都可能觸發警報,導致交易延遲甚至失敗,隨時影響你出糧或找數。
舉個例子,假設你向內地一間廠家採購貨物,一切正常。但如果該廠家的母公司,其中一位董事被列入美國「黑名單」,你的銀行在進行盡職審查時發現了這層「間接關係」,就可能選擇終止與你的合作。你的業務完全合法,但你卻成了犧牲品。
即使你的公司沒有直接涉及受制裁對象,國際支付仍可能受到波及。部分外國銀行或支付平台(如 PayPal、Stripe)為避免風險,在某些情況下,可能拒絕與香港公司交易或要求額外文件審查。這會導致收款延誤、交易被退回,甚至被永久封戶。
不止銀行!你的生意還面臨兩大隱形炸彈

1. 供應鏈隨時「斷纜」
如果你的長期供應商、物流公司或重要客戶突然上了「黑名單」,你必須立即停止與其所有交易。已付的訂金可能打水漂,已發的貨可能卡在海關,整個生意鏈瞬間斷裂。
2. 日常用的軟件都可能「叛變」
你的公司是否正在使用 Microsoft 365、Google Workspace、Amazon AWS 雲端服務或 Salesforce?這些都是美國公司。理論上,如果你的公司涉嫌與被列入制裁名單的公司或人士有交易,這些美國科技巨頭有法律義務終止向你提供服務。你的公司數據、電郵系統、客戶資料庫可能一夜之間無法存取。
中小企「求生包」:五招自保策略
面對這個複雜的牌局,我們不能坐以待斃。以下五個步驟,未必能完全防止踏入陷阱,但起碼能減低風險:
第一招:勤做盡職審查
在與任何新客戶、供應商簽約前,養成習慣去查一查對方的背景。利用美國財政部OFAC的官方網站或付費的商業數據庫,篩查對方公司名、股東、董事是否在制裁名單上。這不是不信任,這是保護自己。
第二招:強化合同條款
在你的商業合同中,加入「制裁合規條款」。寫清楚,如果任何一方被制裁,另一方有權立即終止合同,並將損失減到最低。這是在出事前為自己留一條後路。
第三招:尋求法律意見
當你對一筆交易或一個合作夥伴有絲毫懷疑時,不要猜。花錢諮詢專門處理美國制裁法的律師或顧問。這筆費用,相比戶口被關閉或生意中斷的損失,絕對是九牛一毛。
第四招:分散風險
市場:考慮開拓東南亞、中東等非美國市場。
銀行:在不同體系的銀行(如中資、港資、外資)都開設戶口,萬一其中一間出問題,你還有備用選擇。
貨幣:如果可行,嘗試與合作夥伴協商使用歐元、人民幣等非美元貨幣結算。
第五招:加強內部培訓
確保你的銷售、採購和財務同事都明白這個風險。讓他們知道,篩查合作夥伴背景是標準流程,遇到可疑情況要立即上報。這不是一個人的事,而是整個團隊的責任。

結語:這是新常態,不是暫時
總括而言,美國的國家安全相關法規對香港中小企的主要影響,並非直接將其列為制裁目標,而是由制裁引發的金融、供應鏈和合規風險的連鎖反應。銀行為了自保而採取的「過度合規」(over-compliance)措施,往往成為壓在中小企身上的最重一根稻草。國際政治的角力,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到我們每一盤生意。將「制裁風險管理」視為像「成本控制」和「市場推廣」一樣重要的日常營運環節,已是無可避免的新常態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僅供一般資訊參考,並不構成具體建議或專業諮詢。若遇特殊問題,建議直接向有關機構查詢最新詳情,或諮詢專業人士以獲取準確的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