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內捲衝擊下的香港經濟,中小企如何轉型破局?

  • 端木站长
  • 9月12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香港中小企的韌性策略與轉型思維

背景上有文字:內捲衝擊下的香港經濟,中小企如何轉型破局?「內捲式」惡性競爭,價格戰難以為繼,旁邊有紅色及灰色標籤圖案。

內容目錄

| 透視內地與香港「內捲」現象


近期,「內捲」這個源自內地的網絡用語,除了嚴重衝擊內地商業生態外,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力度衝擊香港的營商環境。「內捲」不僅是一個抽象的社會學名詞,不單影響內地一些龍頭企業和中小企,更可能連鎖式地影響內地經濟發展,難怪中央政府也不斷發聲勸阻,監管部門多次約談,試圖遏制這場「內捲式」惡性競爭。本文旨在透過瞭解內地企業的「內捲」實況,政府的應對態度,並為香港中小企思考如何面對這波衝擊。



何謂「內捲」?從內地企業惡性競爭說起

「內捲」,或稱「內捲化」(Involution),指在一個「僧多粥少」的市場環境中,競爭者不斷投入更多資源(如時間、金錢和勞力),以求超越對手。但整個市場的總量並未增長,最終導致邊際效益遞減,甚至出現零和博弈的內耗現象。


內地市場近年將「內捲」演繹得淋漓盡致。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外賣平台大戰。美團(3690)、阿里巴巴(9988)旗下的「餓了麼」和京東(9618)等巨頭,為了搶佔市場份額,紛紛投入巨額資金進行補貼戰。推出「0元購」、「滿18減18」等極端促銷手段,雖然短時間內為平台和商戶帶來暴增的流量,卻令商戶陷入「不參與則無流量,參與則破價虧損」的兩難絕境。這種燒錢換流量的模式,嚴重擾亂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,擠壓了商家的合理利潤。


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電動車行業。各大製造商在產能、價格上瘋狂比拼,導致割喉式減價戰,最終產能過剩,企業經營環境惡化,迫使龍頭企業如比亞迪(1211)也不得不削減產能和延遲擴張計劃。這些例子清晰地揭示了「內捲」的破壞性:它並非良性競爭,而是一種蠶食利潤、扼殺創新的惡性循環。



內地「內捲」嚴峻,政府出手遏制

面對愈演愈烈的「內捲」情況,中央政府已明確表示關注並開始採取行動。國家統計局已表明,政府正在制定相關政策,旨在防止「內捲化」,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及依法治理企業的無序低價競爭。針對外賣平台的「惡意補貼」,政府已要求相關企業暫停非理性補貼,以保障商家的合法權益。地方政府亦聞風而動,例如貴州遵義市的餐飲行業商會便發出倡議書,呼籲平台停止「內捲式」補貼。這些舉措顯示,內地官方已意識到「內捲」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,並開始從宏觀層面進行規範和治理。



「內捲」襲港:香港商家首嚐「內捲」的殘酷

隨著中港兩地交通日益便利,消費市場加速一體化,內地的「內捲」浪潮正實實在在地波及香港,香港的零售業首當其衝,面對內地同業以極低的成本和高效的運作模式競爭,不少港商都感到難以招架。去年(2024年)十月,網購龍頭淘寶網率先推出「滿99包郵」。對手拼多多則以「官方集運包郵到港」,更以免運費招徠。今年二月,淘寶更在港設立家具實體店。本年三月,京東為了打入香港市場,不惜推出「買貴即賠」宣傳口號,搶佔香港市場。


本年(2024年)4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降2.3%。而著名零售商日本城母公司國際家居零售(1373)預期截至今年四月底年度利潤將減少約51%至57%。而另一家品店實惠集團母公司時富投資(1049)的年報顯示公司於2024年錄得1,020萬元的虧損。這明顯就是內地企業將其「內捲」模式複製到香港市場的結果,令人擔心的是,這只是冰山一角,未來這股浪潮將會陸續擴散至其他行業。



香港中小企的應對之道:變革求存

ree

面對這股不可逆轉的趨勢,香港中小企若試圖在價格和成本上與內地企業硬碰,無疑是九死一生。關鍵在於認清自身優勢,轉變思維,從以下幾個方向突圍:


1. 改變賽道,尋找藍海

與其在已經血流成河的「紅海」中掙扎,不如主動轉換方向,開拓新的「藍海市場」。這意味著要擺脫單純的價格競爭,透過創新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。例如,餐廳可以專注於獨特的本地食材與烹飪技藝、提供融合中西文化的創意菜式,或營造獨一無二的用餐體驗。零售商則可以專注於引入香港市場獨有的特色品牌,或正如日本城母企所定的「輕消費、快零售」為新的核心戰略。


2. 深挖護城河,建立品牌壁壘

「內捲」源於低門檻的同質化競爭,因此,香港中小企必須建立內地對手難以輕易複製的「護城河」。可包括:

品牌價值:建立深厚的品牌故事和信譽,贏得本地顧客的信任和情感聯繫。

優質服務:提供貼心、人性化的顧客服務,這是標準化、規模化的電商平台難以比擬的。

社群經營:建立忠實的客戶群,透過會員制度、定期活動等方式增強客戶黏性。



拒絕「陪跑」,理性評估

內地企業的生意取態與香港有別,行動比香港企業家較勇,不惜用盡方法爭取市場,真有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態,加上內地企業資金雄厚,硬碰必輸。在某些領域,如果競爭已經白熱化到投入與回報完全不成正比,企業主應有「拒絕陪跑」的勇氣,留有用之軀。固守沒有前景的業務只會不斷消耗資源。果斷離場,重新評估市場,將資源投放到更有潛力的新賽道上,應該是一個理性的商業決策。


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僅供一般資訊參考,並不構成具體建議或專業諮詢。若遇特殊問題,建議直接向有關機構查詢最新詳情,或諮詢專業人士以獲取準確的建議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