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也外送,敗也外送:香港飲食業如何在壓力中尋求突破?
内容目錄
| 飲食業的四座大山
在大家樂集團發出中期業績報告後,筆者撰文指出,飲食業的三個主要支出來源是原材料、人工及租金。並指出飲食業的三座大山之中,壓死企業的並非租金的上升,而是人工成本不斷上漲。原因不難理解,三座大山之中,租金雖然屬固定成本,但實情是租金上升的幅度在三者中並非最大,更有部分業主主動為租客凍租或減租。而食材成本當然有上升,但幅度有限,加上食材屬浮動成本,生意多了,成本自然上升,對老闆們來說,這是笑著的支出,另一方面,生意少了,支出亦會相應減少。但人工呢?大家都知,人工連年增加,有加無減,更可怕的是,加了人工,員工的質素卻未見同步上升,而令不少食肆老闆頭痛的,是根本聘請不到足夠的人手去維持最基本的服務,做成人工成本高居不下。
譚仔業績概況:盈利劇降55.8%
近年異軍突起的譚仔國際(2217)(包括「譚仔雲南米線」及「譚仔三哥米線」,以下簡稱譚仔),廣受不少市民喜愛,生意表現令不少飲食業同伴羨慕不已。但今年(2024年)剛公佈的中期業績報告中,譚仔國際的表現卻令行家們心中一寒,原因是譚仔在該期間的溢利減少了55.8%,利潤率更由2023年的5.9%減少至今年的2.6%,盈利由去年的$81M(百萬港元,下同),減至今年的$36M,少賺了$46M。究竟這$46M去了那裡呢?讓我們看看譚仔所公佈的各項數據,找出盈利劇減的原因。
譚仔收益分析:顧客並未流失
我們從譚仔的半年業績報告中,發現譚仔仍具吸引力,仍廣受香港食客歡迎,顧客沒有離他而去,生意仍然亮麗。
先看財務報告中的收益,發現集團收益不單沒有減少,反而有所增長,與去年同期相比(中年報),收益由2023年上半年的 $1,387M 增加至 $1,404M,按年收入增加了 $16M。
再看日均每座位出售碗數,去年和今年均是6.1碗,沒有減少。而顧客人均消費,則由每人 $61.6 輕微下降至 $61.0,影響不足掛齒。正正反映報告中所用的字眼:「儘管市場環境充滿挑戰,收益穩定增長」、「集團成功克服逆境」。那麼既然收入增加了,那麼少賺的盈利去了那裡?明顯是支出蠶食了收入的增長。
成本分析:人工、食材、租金佔比
既然飲食業的三座大山是租金、食材和人工,那麼是否就如坊間所說的地產霸權蠶食了譚仔的盈利呢?讓我們逐項看看。
先看租金支出(使用權資產折舊、租金及相關開支),開支由去年的 $225M 升至今年的 $267M,升了 $12M,增幅4.4%,原因應該是集團的餐廳總數增加了,由去年222間增加到235間,即增加了13間,而租金約占整體成本約20%。
再看食材成本,食材成本由去年的約 $327M增加到今年的 $336M,成本上升了$9M,約2.7%。不要忘記集團的營業額是上升的,食材成本上升正因為是好了而上升。而食材成本占總成本約30%。
員工成本則由去年的 $359M 增加至今年的 $367M,增加了 $8M,增幅為2.2%,而員工成本約占成本總開支32%,是三項開支中最大的開支,可見人工支出才是飲食業的壓力來源。
以上三項成本共上升了 $29M,表面看來是這三項最大的支出增加了,令集團的盈利減少了,但其實上述成本的增加只是反映了生意額增長了,成本亦隨之而上漲。況且在各項成本中,耗材及包裝共節省了 $3.7M,廣告及推廣亦節省了$1.5,兩年相比,成本只增加了約 $18M,與盈利的減幅($46M)尚有一大段距離。
譚仔業績分析:高人工及外送成本如何衝擊香港飲食業?
在各項開支中,有一項特別顯眼,就是手續費用,支出由去年的 $45M增加至本年約 $75M,共增加了 $30M,增幅更是驚人的67.3%。集團並無對此多著墨,但指出此手續費為外送平台手續費,亦承認「增加的手續費亦影響利潤率」,至令「集團來自香港的經營利潤下降至223.8百萬港元。」
明顯地,偷走譚仔利潤的就是與譚仔合作的外送平台,而外送平台亦成為飲食業的第四座大山。正是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。重看譚仔的業績報告,本年度的外賣自取及到戶對集團收入的貢獻占整體收入41.4%,沒有了這些外送平台,集團的利潤就難以維持,倚賴這些外送平台,卻令收入下跌,這問題相信亦困擾目前香港各大小食肆老闆。當叫顧客外賣的習慣一但形成,便很難改變,既然顧客對外送服務有需求,如何和這些外送平台打交道,爭取雙贏,或起碼避免雙輸,看來是飲食業老闆現時需要面對的問題。
免責聲明: 以上只一般是建議,如遇特殊問題,還是先諮詢專業人士獲取意見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