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開源還是節流?TVB扭虧為盈的商業啟示

端木站長

當經濟不景,TVB憑節流策略逆勢翻身。企業如何透過減少開支、選對商業模式實現盈利增長?

TVB 扭虧為盈的商業啟示,開源還是節流?成功的商業模式。

内容目錄



| 從虧損到盈利:TVB如何翻身


電視廣播有限公司(TVB, 0511)早前公佈 2024年度中期業績,出乎大家意料,TVB期內核心電視相關業務(不包括電子商貿業務分部)的總收入由 12.89億元增加 1.56億元或 12%至14.45億元,而EBITDA更錄得4,700萬元,相比起去年同期的 EBITDA 虧損1.86億元,改善了 2.33億元,是TVB集團自 2019年以來上半年期間再次錄得正 EBITDA,而集團更預料於2024年下半年會實現淨利潤,即真正有錢落袋。當市面經濟呈不景氣,人人都認為電視已是夕陽行業,TVB 連年錄得虧損的情況下,究竟是甚麼因素令 TVB 止跌回升,並進一步獲得盈利呢?其他企業又能否複制它的翻身模式呢?



從年報看TVB由盛轉衰,再漸見回穩

眾所周知,TVB 近年不斷虧損,在數碼自主的潮流下,早已被視為夕陽行業。但其實 TVB 的衰落並非是這三數年間的事,查看TVB年報,TVB的純利於 2013年已經見頂,當年純利近 20億元,但後來,大約是 Netflix 攻港,TVB在一台獨大的情況下,節目開始被批評與社會脫節,劇集更被網民視為「膠劇」,漸被部份觀眾離棄。


2015年 TVB 已開始蝕錢,但當年賣了台灣TVBS,條數表面仍是正數。然後去到2018年,數字開始見紅,之後疫情開始,社會事件爆發,加上VIU開台,搶走不少廣告,種種因素結集下,TVB 開始連年蝕錢。2020年條數好像有所改善,但其實是加入了政府補就業的2億元。蝕得最多的是在2022年下半季,蝕了5億8千萬元,然後開始慢慢止血,由蝕4億幾,3億幾到今年上半年的1億幾,盤數漸有改善,而今年EBITDA更錄得正數的47億元。



谷底反彈,TVB靠的是甚麼?

TVB由谷底反彈,靠的是甚麼?數字不會說謊,先看收入,即廣告和節目賣埠等,在 TVB風光時期,即2013、2014年,收入是4、50億元,然後開始下跌。再看近幾年,收入由 2022年上半季的18億,下降至2024年上半季的15億元,收入沒有增加。顯然,業績改善並非來自收入的增加。


再看看銷售成本,亦即節目製作的成本,在風光時期,即2013年,銷售成本是22億元,然後開始慢慢下降,至2022年下半季降至19億元,2024年上半季更跌至9億元,比起2013年下降超過一半。由此可見,TVB大量減少虧損,靠的並不是收入增加,而是靠節流,減省電視製作成本,市井地說,即是縮皮,走的似是當年亞視的路。



節流救了TVB

TVB近年廣告一直營收不佳,但管理層卻多番公開表示很有信心做到收支平衡,如果收入無法增加,也沒有變賣資產,要做到收支平衡,甚至要有盈利,所能倚賴的策略就唯有是減少開支一途。在各項電視製作中,拍劇是極之燒錢的活動,而大家有眼可見,TVB近年的劇集少了很多大製作,卻多了不少合作劇或外購劇,而收視主要是靠處境喜劇《愛回家》、綜合資訊節目《東張西望》和音樂選秀節目《中年好聲音》等皇牌節目來支撐。以上四者之中,劇集的製作成本最高,加上回本期長,由構思、製作到後期處理和播出,往往長達半年,而合作劇和外購劇便減省了電視台不少開支和現金壓力。其餘三者成本便較劇集製作低很多,現時已成為TVB節目主流,這策略有助TVB的銷售成本大幅下降,但仍保有基本的收視本吸引廣告商。而《東張西望》更一個節目救全家,成為TVB的新招牌。



《東張西望》— 完美的商業模式

簡單來說,商業模式就是企業獲取利潤的策略,它詳細說明了企業如何賺錢和獲利,它包括企業本身的價值、產品、目標客戶和預期的財務義務。很明顯,《東張西望》呈現了完美商業模式的所有因素:有社會價值(為民請命)、受顧客歡迎(滿足一般市民八卦的心理)、製作易(資料由觀眾免費提供)、成本低(節目主持不需具知名度)、具重覆性(內容源源不盡,不用擔心題材不夠,能輕易成為長壽節目)。


還有,電視節目的阿哥阿姐會扭計,會跳草裙舞,等如餐廳老闆要受大廚的氣,但《東張西望》賣的是自己品牌,任何一個口齒伶俐、反應快、外形佳的年輕主持就可勝任。編劇更不在話下,既然內容由觀眾提供,根本不需用到高級編導也能拍成受歡迎的節目。


還有,《東張西望》更讓TVB的公眾形象改善了不少,這王牌節目不單製作成本極低,更因為多次為無助的市民申訴,協助居民解決不少問題,「有問題,找東張」已成為間大眾的口頭禪,為聲望長期低迷的TVB改變了形象,使TVB成為為民喉舌、民間大使的化身。



TVB扭虧為盈的啟示

從以上分析,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啟示:


1. 不能開源,就要節流

在經濟不景時期,沒辦法開源,就唯有節流,而很多時,節流的效果往往比開源更佳。其實只要細心審視,便會發覺公司內的一些傳統思維、行政措施、人事編制、營商手法等會讓公司的支出高企,當經濟尚佳時,這些額外成本可能不用計較,反正支出就是為了賺取更多的盈利。可是,當公司面臨經濟挑戰時,不妨重新審視公司的一切,看看有沒有地方可以減省,修修身,精簡一下架構,甚至再進一步,想想有沒有可能構思到新的商業模式。


2. 選對了合適的商業模式,盈利就會自動送上門

節目內容由觀眾免費提供而又收視高企的《東張西望》當然吸引到不少廣告商,但《愛回家》這種低成本製作又適合一家大小的輕喜劇亦大受廣告商歡迎,看看不少商品排隊等著成為冠名贊助商就知道。而《中年好聲音》的勝出者更成為TVB音樂節目的中流砥柱,低成本實力派取代了昂貴的傳統歌手,更不用怕被唱片公司掣肘。



免責聲明: 以上只一般是建議,如遇特殊問題,還是先諮詢專業人士獲取意見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