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善敗者不亡
- 端木站長
- 2023年10月26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5月12日
成功與失敗 - 就算失敗,保存實力,便有機會捲土重來,才能笑到最後。

內容目錄
1. 避免失敗
2. 如何面對失敗
3. 只是撤退,不是失敗
| 「天下武功,無堅不摧,唯快不破!」
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,被不少企管學者應用在商業決策上。意思是指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,誰能夠最早順應市場的變化,掌握先機,成功機會便較高。但以打球賽為例,前鋒當然重要,他們是為球隊取分獲勝的功臣,但也不要忘記後面的防守,不少球隊就因為求勝心切,忽略防守,一被攻破,便兵敗如山倒。因此,以商業管理來說,筆者更喜歡的一句話是「善敗者不亡」。
善戰者不敗,善敗者不亡
諸葛亮在《將苑‧不陳》中,提出「善理者不師,善師者不陳,善陳者不戰,善戰者不敗,善敗者不亡。」為失敗賦予一個較正面的看法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善於治理國家的君王,不需發動戰爭就可以使天下太平;善於治理軍隊的將帥,不出動軍隊便讓敵軍屈服。善於用兵佈陣的將領,可以不打仗便取得勝利;善於作戰的將領,可以百戰百勝,善於從失敗中總結教訓的將領,便不會招致滅亡。
「善」的意思是指善待,亦即懂得處理失敗。無論是行軍打仗,治理國家,還是管理一間小型公司,總會遇上波折,學懂善敗,便能減少失敗的機會,就算遇上失敗,亦能敗而不恥,敗而不傷,保存根基實力,便有機會捲土重來,才能真的笑到最後。
善敗的兩重含義
善敗包含兩個意思,一是事前如何小心謹慎去避免失敗,二是遇到失敗後,心態上及行為上應如何面對,三是礙於形勢,不得不敗,便要學會如何當機立斷,壯士斷臂,保存實力以便日後東山再起。
1. 避免失敗
諸葛亮本人就親身演示並實踐著這種思維。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贄所云:「諸葛一生唯謹慎,呂端大事不糊塗」。諸葛亮在行軍中謹小慎微,他歷次北伐都是緩慢前行,利則戰,不利則退。在一次軍事會議中,大將魏延曾提出建議,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,故願自請精兵五千,由子午谷直取長安。考慮過各項因素,魏延的建議雖然有理,但他是蜀國當時大將,不容有失,諸葛亮最終不肯接受魏延奇襲長安的建議,同樣是基於「善敗者不亡」的思想,避免因一次失敗而傷及筋骨。
2. 如何面對失敗
不少人對失敗感到羞愧,失敗後,首先想到的就是覺得自己沒用,其次是感到愧對家人股東員工,再然後是怨天尤人,怨時機不予,拍檔不濟,下屬不力。這樣做只會讓你遇上雙重失敗,第一是生意失敗,第二是平白失去一個自我學習改進的機會。
馬雲在2015年到訪台灣,在台大體育館對2千多名學生演講「馬雲與青年有約 — 從夢想到成功創業」,分享他創立阿里巴巴15年的三大創業體驗。他在演講中強調「失敗是他最大的財富」。當他開始做 B2B 的電子商務時,大家都不看好這門生意,客戶老是給他吃閉門羹,就憑著堅持和信念,成就了這個全球最大的零售商。馬雲建議要創業的年輕人,應該要學習用平常心面對失敗,並向失敗學習,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,從這些錯誤中成長。當前香港的商業環境,急風惡浪,危機此起彼落,不小公司面對困境,甚至需要結束生意。如果缺乏面對挫敗的勇氣,總結經驗的能耐,處理危機的意識和本事,就會陷入惡性循環,翻身無望。
3. 只是撤退,不是失敗
瑞士軍事理論家若米尼有一句名言:「一次良好的撤退,應與一次偉大的勝利一樣受到獎賞。」這個理論多次在不同戰役中得到良好的實證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,英法聯軍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,節節敗退。為了避免被德軍圍殲,英法合作執行了當時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,英軍在鄧寇克進行當時歷史上很大規模的撤退,這次撤退使英法兩國挽救了大部份的部隊,保存了日後反攻的主力,為日後把軸心國送上斷頭台奠定了基礎。
適當的時候,我們需要學會放棄。當然,我們要的不是投降式放棄,而是有目的、有計劃、策略地放棄一些無盈利的、處於劣勢的生意,盡量保存資金實力,以便日仍有資本東山再起。要把生意的結束看成是保留實力的暫時撤退,避免耗盡資金和磨盡個人意志而終至徹底失敗的結局。
正面看待失敗

在創業的過程中,企業家們都要面對不少決定,而放棄和堅持也是企業家們需要面對的選項,這些選項並不一定有對錯,每一個選項亦需因應時勢而作出。在沙漠中,不論你如何堅持,也不會挖出一口清泉。因此,堅持不一定是褒義詞,放棄也不一定是貶義詞。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盲目堅持,在適當的時候放手,歇一歇,也是成功地減少損失。
Comments